查看原文
其他

问与答 —— 我的思考

2017-10-25 张辉 辉哥奇谭

这篇文章来自一次问与答,感谢提出好问题的这位朋友,也感谢整理问答文稿的朋友。

Q:您中间有补充过哪些内容帮助你来实现职业上的转化或者过渡呢?

A:补过互联网思维方式、商业思维方式,最近在补管理方面的东西。互联网思维本身强调的还是数据驱动、快速迭代,这是最核心的,但是也不是完全的对,纯粹的数据驱动会带来一些问题,我会更加全面得去想一些事情对和错,不能说互联网的东西一定是对的。

Q:这个很有意思,那么您有读过哪些书,或者有哪些人去帮助你做这方面的交流的吗?

A:没有,主要是我来的时候和别人的思路不太一样,我就会观察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,差别在什么地方。哪些是我对的,哪些是我欠缺的,然后我会看这方面的东西。在之前的传统公司是没有类似于数据驱动和快速迭代这些东西,来了之后我发现我欠缺了我会很快补上去。

Q:所以您是通过自己观察的方式去学习,是把大家当作样本去观察他们?

A:对,我比较喜欢观察别人的思维方式和行动的方式,我会比较我们之间的差异在什么地方,然后去看哪些东西是我要去学习的。

Q:有你很欣赏的人吗?

A:我对人的标准蛮高的,我不会特别轻易地去欣赏一个人,我会看到很多人身上不同的闪光点,自己会去琢磨,然后去学习这些行为和思维模式。闪光点也是行为方式的事情,比如你的某一句话能启发我,能让我想到很多东西、能让我想很多年,那么这句话就是一个闪光点。举个简单的例子,之前有个技术老板写了一篇文章讲互联网体系架构的设计。以前工业界的设计都是分层,每层之间有明确的接口,这样做的好处是兼容性很好,但是坏处是效率很差,消息和操作得一层层的传导,每一层之间都得有检查的过程,因为无法相信紧邻的层。他讲的是通过具体的应用和具体场景来驱动来推动下面整个的设计,包括操作系统,硬件等,整个系统模块之间尽可能互信,这样传导的层级少,步骤少,效率会非常高。如果以这样的观点去看CPU、GPU和TPU,你会明白为什么效率在成数量级的提高,原因都是为更加特定更加具体的应用、算法做定制。同样,当一个算法收紧应用场景时,效率也会成数量级的提高。这都是通过应用和具体场景驱动实现而带来优化的例子。这样的思想是非常普适的,也是很有启发性的。对你个人的发展也是有启发的,比如你越聚焦,可能会越成功。

Q:这些东西是不是和你的工作未必有直接关系?

A:是的,未必有关系,但是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思想,可能几年之后对我工作方面的东西会有启发,我运用这种思想去创意,也会给大家很多启发。真正有启发的东西都是令你能触类旁通的。

Q:所以有些东西不是当前有用的,而是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带来思想的启发,你就蛮喜欢这样的一些内容的是吗?

A:你要想得到启发,就不能太功利,太功利就会只看眼前的事情或者几个月的事情或者你的KPI。但是这些都不是启发性的东西,纯粹是技巧性的东西。最好的作品其实是自己,你的核心是你的能力,如果你是一个系统的话,一个系统最大的能力取决于算法。这个算法是能产生无穷的可能的,如果你特别功利的话,你这个系统就不会获得那些真正有启发的算法。

Q:您是如何保持这样的好奇心的呢?

A:我觉得就是不要太功利,不要盯着KPI,还是要把自己当做一个最大的作品。

Q:您是什么时候开始这样想的呢?不会是一毕业之后就有这样的想法吧

A:我很早从在摩托罗拉做研发我就在思考自己的人生Slogan是什么?结果是「体验和分享」。很多事情中间会有关键的时间点,有具体的人或者事情给你启发。你基本会沿着这个脉络往前走,因为我比较喜欢思考,喜欢哲学,从初中开始就喜欢哲学。

Q:关于商业你是如何补充这块内容的?

A:商业看你怎么理解,表面上是钱,其实是人性。最重要的是将对人和对钱理解结合起来,就能把这个东西补全了。一开始做事情就是没有客户,没有这种刺激。来到这边后,会接触客户,一些和商业相关的指标,这时候就会把所有的事情联系起来。比如你目前所做的工作、架构和最终的商业效率是什么样的关系,我会去看一些书,去思考这些东西。来这边之前是在一家小公司短暂待过,那里的老板说我不懂商业模式,这句话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刺激,后续很多时候我会关注商业模式,去思考什么是商业模式,所以后来对商业相关的书籍和文章我都会关注,这就是我为什么会去思考商业模式的原因。

Q:你有推荐的这方面的书或者内容吗,你曾经看过的?

A:对于互联网角度来说可能有有《从0到1》,讲了互联网根本的商业模式,其实就是垄断,相当于「赢者通吃」,里面解释的非常清楚。另外还有一些书对商业模式有启发,一个是《商业模式画布》,还有一个是《个人商业画布》。我还蛮喜欢这两本,如果你把公司和人做对比的话,你会发现人和公司是一样的,都需要生存和发展,也有组织架构,盈利模式,商业模式。个人模式以前都是成功学,但其实是无法衡量的,或者是无法复制的。那么更有效的衡量方式或者是成功方式其实是商业理论,你把企业发展的很多东西放在个人身上其实都是可以借用的。

Q:那么除了书籍您还有其他的一些方式、做法或者项目提升您的商业能力吗?

A:我自己在工作之余有两个微信公众号(【改变自己】和【辉哥奇谭】),一个是跟别人合作做的,另外一个是自己的原创公众号。我也通过公众号的运营来理解内容、运营和商业的东西,可以把公众号看成一个窗口,一个实验田。我会在其中关注很多数字,包括拉新,激活,转化,关心效率,关心闭环。只要你关心,你会发现数字无处不在,背后就是人性,理解人性就会理解商业,理解人们为什么会为一些东西付费,而不会为另外一些东西付费。

Q:如果你要雇佣或培养一个人来做您现在的工作,您希望他具备什么特质?

A:最重要的是Ta要有相关工作的背景,不必非常全面,但是一定要有一个,比如说类似于做过开发者社区的,或者从事过这方面的技术,同时有很好的表达的能力的。首先是有特长,进来之后要轮岗,让他体会多方面的角色。

Q:那除了这一块,在性格方面您会有什么期待吗?

A:这个人要非常聪明。这就是ABC级员工的差别,因为A级员工喜欢A级员工。对做的事情有强烈的兴趣,愿意花时间去研究,每天都在想这个事情,但B级员工喜欢C级员工;他也需要有非常强的专业精神,类似于使命必达,并且要有超越期望的意识。总结起来是是专业背景、聪明、强烈兴趣和专业精神,具备这些之后就可以招进来培养。

Q:那么如果要选最重要的或者是排序,前三名您会选什么?

A:第一是强烈的兴趣,兴趣可以弥补很多东西;第二是真正的聪明;第三是专业精神。我觉得兴趣和专业精神其实都属于软素质,这方面容易被忽视,但我很重视。

Q:你觉得AI会变成商业变成钱吗?

A:我觉得AI会变成商业中的必备元素。今天我们讨论AI会变成钱,在未来你会毫不犹豫地说,任何东西都必须是AI的。

Q:对AI发展的趋势您是怎么看待的?

A:十年前我们还不觉得互联网重要,但是现在手机和电脑如果不联网,根本不能叫手机和电脑。如果往后看十年,AI也是这样,如果你的产品中没有AI在里面,可能这个东西根本就没法存活。就是能融入大数据,不断迭代和更新的,但是如果不具备这个特性,这个东西根本就不该存在。

Q:您刚刚提到说AI是个趋势,它应该在未来无处不在。

A:对,你可以把现在的AI理解成十年前的联网。

Q:那如果现在我们要来谈谈在AI时代具备商业意识,你觉得现在的程度,在AI的趋势下,怎么样算是好的商业Sense逻辑。

A:首先要有信念,要相信AI,不相信很多事情没法去做,要像宗教一样,先不要想是否存在,要相信是存在的,而且存在强大的前景,然后去证明和创造它。有相应的技能,包括技术、产品、商业。就像欧几里得定理,平行线不相交,这件事情你先不能怀疑,怀疑的结果是另外一套体系(非欧几何)。但我们现在的挑战是需要在目前的「公理」上把体系建立起来。

不是同时,是有先后的,信念是在所有能力之上的。先有理念、信念,其他三个能力才是实现信念的必要性。

Q:有关AI商业化,商业sense如何落到收入上面?

A:无论是三年还是五年,只要是AI,肯定跟现在的小打小闹的东西肯定不同。你如果拿AI做噱头去赚钱,赚的肯定是小钱。要去想几个方向,最后这个方向一定能变成钱,然后去再去思考具体的产品模式。举几个简单的方向:第一把售价提高,增加一个卖点;第二想如何卖更多的量,增加量的同时也能带来更多的钱;第三,提高效率,替帮别人省钱。只要能帮别人省钱,自己就可以赚到钱。选任何一个方向,结合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做思考,就会慢慢看到「钱景」。

Q:那您平常从哪些渠道获取资讯?

A:书籍以及和牛人沟通、网媒。最关键的其实不是媒体,而是关注自己想要什么。媒体是泛滥的,远远过于求的,要想清楚自己要什么,然后你才能得到这些东西。先要建立自己的世界观,从世界观定方法论,再定策略、行为,不能反过来,否则会比较乱。

张辉@硅谷


参考文章:致我们终将老去的人生

前一篇文章:PPT该怎么写?

原创100天100篇之71/100,享受自己的每一天吧!

不愿意在朋友圈谈的事情,来小密圈(现已改名「知识星球」)谈吧。我已开通小密圈,我会在小密圈中记录我的坚持。而小密圈里,也聚集了1000多位对于生活同样敏感,同样积极,同样热情的朋友——我的读者们,过去的六个多月,我们成功在「小密圈」营造了一种不同于「微信朋友圈」的氛围。了解「小密圈」,请回复消息「小密圈」(非评论区)。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